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
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
碧華布街
三重在日據時代,曾是台北最重要的香花、柑橘等農作物的產銷集散地。由於台北大稻埕地區ㄧ帶是大宗茶葉加工出口,因包種茶需以人工滲入花朵以增加香味,而三重地區的旱作田因地近大稻埕,交通方便,土壤性質與氣候都很適合種植香花,因此許多菜園迅速改為花圃,種植秀英花、黃梔花、茉莉花等,隨茶葉之興盛,三重地區益趨繁榮。
當年「客廳即工廠」的政策,讓許多「黑手創業、白手興家」的三重人為台灣經濟奇蹟奉獻心力。
台灣光復後,三重地區因地理交通優勢吸引許多大量移民移居至此,碧華街一帶早在民國46年就有麗泉染整廠,當時麗泉員工二、三百人,工廠規模龐大,高聳的煙囪當時附近重要的地標。新移民的進駐,將布的產業帶到碧華街,因而創造出一段碧華布街的傳奇故事。
50年代由於外銷出口導向盛行,三重逐漸成為成衣廠、染整廠的發展地點,60年代,三重所發展的針織成衣,迅速建立其在紡織產業的地位;因成衣廠及染整廠的發展成長,三重碧華街的零售布商逐漸聚集,慢慢形成日後碧華布街的雛型。
早期布的生意根本稱不上是個「行業」,當時其實是偶然發現部分的碎布有利用價值,出於惜物、節儉的念頭,開始將布做整理分類,目的只為掙點小錢以求溫飽而已。因此慢慢的附近家家戶戶都投入這個行業,每戶人家屋內都有堆積如山的碎布。而家中的 「碎布山」更成為許多碧華街居民的共同回憶,漸漸的碧華街第一家布業店舖也在民國55年左右出現。
碧華布街輝煌一時,名氣響透天
民國70年代是碧華街的全盛時期,因為許多中小型成衣廠來到碧華街尋找物美價廉的布疋,布莊的老闆則積極收購布疋回來剪裁加工,70代開始布的經營型態已慢慢由零碎的 「布頭、布尾」轉型成為整批過季的庫存布。
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沉潛中的布街結合新世代的創新與動力,期許再創碧華布街新風華。
民國80年代後,受到時代變遷及全球經濟市場轉移影響下,台灣紡織業逐漸式微,連帶影響了布街的生意;雖然過去繁華忙碌的景象已不復見,但在年輕一代的努力下,原本逐漸沒落的產業逐漸露出曙光,期望不遠的將來,憑藉著碧華「布牛」打拚的精神與新世代的創意與活力,期許再現布街新風華。
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當時三重埔的田野種植著秀英、茉莉等香花
巷道的盡頭即是碧華寺,當時的住家兼工廠的情形相當普遍
碧華街的娃兒從小就在碎布堆中玩耍、成長
當年在布街嬉戲的小娃,如今已成長茁壯,成為再創布街新風華的推手
當年「客廳即工廠」的政策,讓許多「黑手創業、白手興家」的三重人為台灣經濟奇蹟奉獻心力。
台灣光復後,三重地區因地理交通優勢吸引許多大量移民移居至此,碧華街一帶早在民國46年就有麗泉染整廠,當時麗泉員工二、三百人,工廠規模龐大,高聳的煙囪當時附近重要的地標。新移民的進駐,將布的產業帶到碧華街,因而創造出一段碧華布街的傳奇故事。
50年代由於外銷出口導向盛行,三重逐漸成為成衣廠、染整廠的發展地點,60年代,三重所發展的針織成衣,迅速建立其在紡織產業的地位;因成衣廠及染整廠的發展成長,三重碧華街的零售布商逐漸聚集,慢慢形成日後碧華布街的雛型。
早期布的生意根本稱不上是個「行業」,當時其實是偶然發現部分的碎布有利用價值,出於惜物、節儉的念頭,開始將布做整理分類,目的只為掙點小錢以求溫飽而已。因此慢慢的附近家家戶戶都投入這個行業,每戶人家屋內都有堆積如山的碎布。而家中的 「碎布山」更成為許多碧華街居民的共同回憶,漸漸的碧華街第一家布業店舖也在民國55年左右出現。
碧華布街輝煌一時,名氣響透天
民國70年代是碧華街的全盛時期,因為許多中小型成衣廠來到碧華街尋找物美價廉的布疋,布莊的老闆則積極收購布疋回來剪裁加工,70代開始布的經營型態已慢慢由零碎的 「布頭、布尾」轉型成為整批過季的庫存布。
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沉潛中的布街結合新世代的創新與動力,期許再創碧華布街新風華。
民國80年代後,受到時代變遷及全球經濟市場轉移影響下,台灣紡織業逐漸式微,連帶影響了布街的生意;雖然過去繁華忙碌的景象已不復見,但在年輕一代的努力下,原本逐漸沒落的產業逐漸露出曙光,期望不遠的將來,憑藉著碧華「布牛」打拚的精神與新世代的創意與活力,期許再現布街新風華。
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當時三重埔的田野種植著秀英、茉莉等香花
巷道的盡頭即是碧華寺,當時的住家兼工廠的情形相當普遍
碧華街的娃兒從小就在碎布堆中玩耍、成長
當年在布街嬉戲的小娃,如今已成長茁壯,成為再創布街新風華的推手
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
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
布街歷史
一、地理位置
本市位居臺北盆地中心,面積16.317平方公里,
人口約38萬餘人,劃分為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個
行政區。西連新莊市,北接蘆洲市、五股鄉;東則
以淡水河與臺北市的大同區為界;南面隔大漢溪與
板橋市遙遙相望,因地理位置適中,不論來往於臺
北市或臺北縣重要鄉鎮,均十分便利。
二、氣候
三重市屬副熱帶氣候型態,冬季受大陸冷高壓
影響,冷而多細雨;夏季則西南氣流旺盛,炎熱而
多陣雨。
三、氣溫
三重市年平均溫度約為攝氏22度,冬季的平約溫度以1、2月份之平均溫度計,約為攝氏15度
;夏季平均溫度以7、8月份平均溫度計,約為攝氏28度,氣溫年較差(最冷月與最暖月相差)13
度左右,全年變化不大。
本市位居臺北盆地中心,面積16.317平方公里,
人口約38萬餘人,劃分為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個
行政區。西連新莊市,北接蘆洲市、五股鄉;東則
以淡水河與臺北市的大同區為界;南面隔大漢溪與
板橋市遙遙相望,因地理位置適中,不論來往於臺
北市或臺北縣重要鄉鎮,均十分便利。
二、氣候
三重市屬副熱帶氣候型態,冬季受大陸冷高壓
影響,冷而多細雨;夏季則西南氣流旺盛,炎熱而
多陣雨。
三、氣溫
三重市年平均溫度約為攝氏22度,冬季的平約溫度以1、2月份之平均溫度計,約為攝氏15度
;夏季平均溫度以7、8月份平均溫度計,約為攝氏28度,氣溫年較差(最冷月與最暖月相差)13
度左右,全年變化不大。
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
訂閱:
意見 (Atom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