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
徐匯中學站-碧華街 傳唱布了情
徐匯中學站-碧華街 傳唱布了情
三重碧華布街是熱愛手作者的花樣天堂,上百家布行各有不同特色,像是銀冠布行以碎花布種類多取勝,上易行專賣窗簾布,新昇布行則是蕾絲專賣店,蕾絲有幾種?老闆笑說實在數不清,幾千種一定有。
設計家、女學生與媽媽們最愛穿梭其中挖寶,尋找自己喜愛的花樣。逛街時,目光不斷停留在店家手作的可愛商品上,喜歡的話,可買個專屬的布娃娃與布包回家。
三重市布街商街促進會理事長陳子木表示,布街起源於民國55年,南部人到三重打拚做生意,沒成本買布,便到成衣廠討碎布來賣,當時每家店門口都有三座小山:尼龍一堆、綿布一堆、特多龍一堆,碎布山成為街坊小朋友的遊樂場。
慢慢賺了點錢,開始批發疋布,民國60年經濟起飛,布街生意好到不行,客人買布是整車整車來載,還有遠從南非、奈及利亞來的客人。那時打赤膊扛布的布行老闆被戲稱「布牛」,陳理事長也不例外,「個人最高紀錄一次扛兩疋,一疋最重20公斤。」
原本大家以為布街的輝煌已過去,殊不知在布堆打滾玩耍長大的第二代,開始用年輕創意來包裝老家生意,有的會拼布,有的教彩繪,有的縫製布娃娃,布堆長大的孩子,要把玩布的樂趣分享出去。
徐匯中學站INDEX
★銀冠布行/台北縣三重市碧華街47號/02-29821414
★姑嫂玩工作室/台北縣三重市碧華街61號/02-89855873
★新昇布行/台北縣三重市碧華街65號/02-29811122
★上易行/台北縣三重市碧華街116號/02-28575219
★33年老店知高飯專賣店/台北縣三重市溪尾街206號/02-22875997
三重碧華布街是熱愛手作者的花樣天堂,上百家布行各有不同特色,像是銀冠布行以碎花布種類多取勝,上易行專賣窗簾布,新昇布行則是蕾絲專賣店,蕾絲有幾種?老闆笑說實在數不清,幾千種一定有。
設計家、女學生與媽媽們最愛穿梭其中挖寶,尋找自己喜愛的花樣。逛街時,目光不斷停留在店家手作的可愛商品上,喜歡的話,可買個專屬的布娃娃與布包回家。
三重市布街商街促進會理事長陳子木表示,布街起源於民國55年,南部人到三重打拚做生意,沒成本買布,便到成衣廠討碎布來賣,當時每家店門口都有三座小山:尼龍一堆、綿布一堆、特多龍一堆,碎布山成為街坊小朋友的遊樂場。
慢慢賺了點錢,開始批發疋布,民國60年經濟起飛,布街生意好到不行,客人買布是整車整車來載,還有遠從南非、奈及利亞來的客人。那時打赤膊扛布的布行老闆被戲稱「布牛」,陳理事長也不例外,「個人最高紀錄一次扛兩疋,一疋最重20公斤。」
原本大家以為布街的輝煌已過去,殊不知在布堆打滾玩耍長大的第二代,開始用年輕創意來包裝老家生意,有的會拼布,有的教彩繪,有的縫製布娃娃,布堆長大的孩子,要把玩布的樂趣分享出去。
徐匯中學站INDEX
★銀冠布行/台北縣三重市碧華街47號/02-29821414
★姑嫂玩工作室/台北縣三重市碧華街61號/02-89855873
★新昇布行/台北縣三重市碧華街65號/02-29811122
★上易行/台北縣三重市碧華街116號/02-28575219
★33年老店知高飯專賣店/台北縣三重市溪尾街206號/02-22875997
- 2010-12-04
- 中國時報
- 王曉鈴/台北報導
▲新昇布行專賣蕾絲,幾千種蕾絲讓人眼花撩亂。■陳振堂/攝影
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
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
碧華寺
碧華寺位在三重的分子尾地區,棲身在派出所之後,但仍無法掩蓋碧華寺之美。
碧華寺
據說在日治時代大正二年(西元一九一三年)時,當地的林木先生建了一座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小廟,原名叫做「百華寺」,寺廟的位置在現在的碧華街附近。到了昭和九年(西元一九三四年)時,林木先生和信眾到了中國的浙江佛教聖地普陀山,請回了九尊佛像,就供奉在百華寺裡,各地的香客紛紛前來膜拜,香火很盛呢!到了民國三十五年,百華寺內除了從普陀山請回的佛像外,受信徒寄祀的佛像也越來越多,原來的狹小空間很難再繼續容納。因此,林木先生又再次去普陀山進香,返回台灣後決定要擴大寺廟,後來便開始寺廟的擴建工作。從民國三十八年到四十八年間,陸續蓋好了前殿、後殿和左右護室,而且依照林清敦先生的建議,改名叫做「碧華寺」。民國六十八年時,後殿改建成四層樓的建築,民國七十八年,前殿也改成四層樓建築,就成了大家現在看到的樣子了。目前寺裡仍然以供奉教的佛像為主,但也有不少道教的神明,像是註生娘娘、太歲星君、玄奘大師、五鬥真君、三官大帝及玉皇大帝等等,也反映了台灣民間信仰佛道合一的特色呢!
- 碧華布市仔,是各式布匹的批發中心,曾有二、三百家布行在這裡開業,隨著成衣界沒落,如今僅剩三分之一商家以碎布批發維持。三重市公所於民國九十五年開始規劃,未來將轉型為「布莊博物園區」。 <下集待續‧TO BE CONTINUED>
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
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
地方特色
三重居於淡水河西岸, 位處台北盆地中央, 土地面積為 16.317 平方公里, 與繁華的艋舺、大稻埕僅一水之隔。前清時期, 當大稻埕 (今台北市延平區, 大同區一帶) 繼艋舺 (今萬華) 之後, 成為台北的重要商業區, 三重即以桅檣帆影, 往來兩岸, 成為一處熱鬧的城鎮。清光緒 15 年 (西元 1893 年) 劉銘傳闢築鐵鉻 (基隆至新竹之縱貫鐵路) , 於大稻埕與三重埔之間的淡水河上, 築造木橋, 火車駛經今日的重新路, 往新莊、龜山到桃園, 透過鐵路的搭運往返, 促進三重農產貨物的流通。由於淡水木橋橋基不穩, 常為大水所沖毀, 修不勝修, 日據期間, 因颱風侵襲, 木橋遭洪水沖損, 日人乃將鐵路改經萬華、板橋往桃園, 並將三重埔鐵道基闢建為南北縱貫公路, 自此三重的鐵道走入歷史, 再也聽不到火車嗚嗚的氣鳴聲。民國 14 年 (西元 1925 年) , 日人將淡水河木橋改建為鐵橋, 並命名台北橋。直到今天, 當淡水河水退潮時, 仍可在台北橋西側橋下看見前清所建的木橋遺址。
根據最早的文獻記載, 明鄭時期 (1661年) , 三重為平埔族武灣社漁獵定居的地方, 早期開發是以新莊的頭重埔為首 (閩南人稱平坦且未開發之地為埔) 、其後沿著河的下游拓殖的聚落稱為二重埔 (今頂崁地區一帶) , 三重埔則是最後開發的一段新生地, 所以三重的地名是一段先民的拓荒史。日據時期, 三重市即係隸屬於台北州新莊郡鷺州庄之三重埔及二重埔, 由於台北橋與台北市相連, 交通便利, 市況日漸繁榮;民國 34 年台灣光復, 鷺州庄改名為蘆洲鄉, 三重市仍隸屬蘆洲鄉。
光復初期, 各地商人鑒於三重埔與台北市往來便利, 紛紛來此開設工廠, 三重埔工商業更趨興盛, 人口增至 26,194 人, 遂於民國 36 年 4 月 1 日與蘆洲鄉分治設鎮, 始稱三重鎮。民國 48 年間, 再闢建中興橋連接台北市成都路及本市二重埔一帶, 以疏解台北橋沈重的交通流量。中興大橋通車後, 三重更趨繁榮, 至民國 50 年底本市人口已達 114,411 人, 民國 51 年 4 月 1 日正式升格為縣轄市, 設 32 里 564 鄰。
三重位於高速公路的起終點, 南來北往交通便利, 又以一水之隔與繁榮的台北市相鄰, 這兩種優越的條件, 讓三重成為全省移民最多的城市。當時台北橋下有個全省最大的人力市場, 成千上萬的三重人每天越過台北橋, 為台北市的建築與繁華貢獻心力, 直到如今。在民國六、七○, 正是十大建設經濟起飛的年代, 1969 年, 在當時省主席謝東閔先生的「客廳即工廠」主張下, 三重也全面動起來, 小型工廠座落在鄰里巷道間, 三步一家五步一間, 從事的大多是螺絲、鑄模、點焊、電鍍、車床、塑膠射出等半製成品的工業零件, 大規模的產量, 撐起了全省機械工業零件的半邊天。除了實質的經濟利益外, 也讓三重順利從農業鄉鎮轉型為工業城市。黑手創業白手興家, 三重人胼手胝足奮鬥不懈, 讓擁有「七橋之都」美譽的三重家園在短短的八十餘年間, 成為淡水河畔最璀璨的明珠。
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
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
碧華布街
三重在日據時代,曾是台北最重要的香花、柑橘等農作物的產銷集散地。由於台北大稻埕地區ㄧ帶是大宗茶葉加工出口,因包種茶需以人工滲入花朵以增加香味,而三重地區的旱作田因地近大稻埕,交通方便,土壤性質與氣候都很適合種植香花,因此許多菜園迅速改為花圃,種植秀英花、黃梔花、茉莉花等,隨茶葉之興盛,三重地區益趨繁榮。
當年「客廳即工廠」的政策,讓許多「黑手創業、白手興家」的三重人為台灣經濟奇蹟奉獻心力。
台灣光復後,三重地區因地理交通優勢吸引許多大量移民移居至此,碧華街一帶早在民國46年就有麗泉染整廠,當時麗泉員工二、三百人,工廠規模龐大,高聳的煙囪當時附近重要的地標。新移民的進駐,將布的產業帶到碧華街,因而創造出一段碧華布街的傳奇故事。
50年代由於外銷出口導向盛行,三重逐漸成為成衣廠、染整廠的發展地點,60年代,三重所發展的針織成衣,迅速建立其在紡織產業的地位;因成衣廠及染整廠的發展成長,三重碧華街的零售布商逐漸聚集,慢慢形成日後碧華布街的雛型。
早期布的生意根本稱不上是個「行業」,當時其實是偶然發現部分的碎布有利用價值,出於惜物、節儉的念頭,開始將布做整理分類,目的只為掙點小錢以求溫飽而已。因此慢慢的附近家家戶戶都投入這個行業,每戶人家屋內都有堆積如山的碎布。而家中的 「碎布山」更成為許多碧華街居民的共同回憶,漸漸的碧華街第一家布業店舖也在民國55年左右出現。
碧華布街輝煌一時,名氣響透天
民國70年代是碧華街的全盛時期,因為許多中小型成衣廠來到碧華街尋找物美價廉的布疋,布莊的老闆則積極收購布疋回來剪裁加工,70代開始布的經營型態已慢慢由零碎的 「布頭、布尾」轉型成為整批過季的庫存布。
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沉潛中的布街結合新世代的創新與動力,期許再創碧華布街新風華。
民國80年代後,受到時代變遷及全球經濟市場轉移影響下,台灣紡織業逐漸式微,連帶影響了布街的生意;雖然過去繁華忙碌的景象已不復見,但在年輕一代的努力下,原本逐漸沒落的產業逐漸露出曙光,期望不遠的將來,憑藉著碧華「布牛」打拚的精神與新世代的創意與活力,期許再現布街新風華。
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當時三重埔的田野種植著秀英、茉莉等香花
巷道的盡頭即是碧華寺,當時的住家兼工廠的情形相當普遍
碧華街的娃兒從小就在碎布堆中玩耍、成長
當年在布街嬉戲的小娃,如今已成長茁壯,成為再創布街新風華的推手
當年「客廳即工廠」的政策,讓許多「黑手創業、白手興家」的三重人為台灣經濟奇蹟奉獻心力。
台灣光復後,三重地區因地理交通優勢吸引許多大量移民移居至此,碧華街一帶早在民國46年就有麗泉染整廠,當時麗泉員工二、三百人,工廠規模龐大,高聳的煙囪當時附近重要的地標。新移民的進駐,將布的產業帶到碧華街,因而創造出一段碧華布街的傳奇故事。
50年代由於外銷出口導向盛行,三重逐漸成為成衣廠、染整廠的發展地點,60年代,三重所發展的針織成衣,迅速建立其在紡織產業的地位;因成衣廠及染整廠的發展成長,三重碧華街的零售布商逐漸聚集,慢慢形成日後碧華布街的雛型。
早期布的生意根本稱不上是個「行業」,當時其實是偶然發現部分的碎布有利用價值,出於惜物、節儉的念頭,開始將布做整理分類,目的只為掙點小錢以求溫飽而已。因此慢慢的附近家家戶戶都投入這個行業,每戶人家屋內都有堆積如山的碎布。而家中的 「碎布山」更成為許多碧華街居民的共同回憶,漸漸的碧華街第一家布業店舖也在民國55年左右出現。
碧華布街輝煌一時,名氣響透天
民國70年代是碧華街的全盛時期,因為許多中小型成衣廠來到碧華街尋找物美價廉的布疋,布莊的老闆則積極收購布疋回來剪裁加工,70代開始布的經營型態已慢慢由零碎的 「布頭、布尾」轉型成為整批過季的庫存布。
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沉潛中的布街結合新世代的創新與動力,期許再創碧華布街新風華。
民國80年代後,受到時代變遷及全球經濟市場轉移影響下,台灣紡織業逐漸式微,連帶影響了布街的生意;雖然過去繁華忙碌的景象已不復見,但在年輕一代的努力下,原本逐漸沒落的產業逐漸露出曙光,期望不遠的將來,憑藉著碧華「布牛」打拚的精神與新世代的創意與活力,期許再現布街新風華。
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當時三重埔的田野種植著秀英、茉莉等香花
巷道的盡頭即是碧華寺,當時的住家兼工廠的情形相當普遍
碧華街的娃兒從小就在碎布堆中玩耍、成長
當年在布街嬉戲的小娃,如今已成長茁壯,成為再創布街新風華的推手
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
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
布街歷史
一、地理位置
本市位居臺北盆地中心,面積16.317平方公里,
人口約38萬餘人,劃分為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個
行政區。西連新莊市,北接蘆洲市、五股鄉;東則
以淡水河與臺北市的大同區為界;南面隔大漢溪與
板橋市遙遙相望,因地理位置適中,不論來往於臺
北市或臺北縣重要鄉鎮,均十分便利。
二、氣候
三重市屬副熱帶氣候型態,冬季受大陸冷高壓
影響,冷而多細雨;夏季則西南氣流旺盛,炎熱而
多陣雨。
三、氣溫
三重市年平均溫度約為攝氏22度,冬季的平約溫度以1、2月份之平均溫度計,約為攝氏15度
;夏季平均溫度以7、8月份平均溫度計,約為攝氏28度,氣溫年較差(最冷月與最暖月相差)13
度左右,全年變化不大。
本市位居臺北盆地中心,面積16.317平方公里,
人口約38萬餘人,劃分為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個
行政區。西連新莊市,北接蘆洲市、五股鄉;東則
以淡水河與臺北市的大同區為界;南面隔大漢溪與
板橋市遙遙相望,因地理位置適中,不論來往於臺
北市或臺北縣重要鄉鎮,均十分便利。
二、氣候
三重市屬副熱帶氣候型態,冬季受大陸冷高壓
影響,冷而多細雨;夏季則西南氣流旺盛,炎熱而
多陣雨。
三、氣溫
三重市年平均溫度約為攝氏22度,冬季的平約溫度以1、2月份之平均溫度計,約為攝氏15度
;夏季平均溫度以7、8月份平均溫度計,約為攝氏28度,氣溫年較差(最冷月與最暖月相差)13
度左右,全年變化不大。
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
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
碧華布街
三重在日據時代,曾是台北最重要的香花、柑橘等農作物的產銷集散地。由於台北大稻埕地區ㄧ帶是大宗茶葉加工出口,因包種茶需以人工滲入花朵以增加香味,而三重地區的旱作田因地近大稻埕,交通方便,土壤性質與氣候都很適合種植香花,因此許多菜園迅速改為花圃,種植秀英花、黃梔花、茉莉花等,隨茶葉之興盛,三重地區益趨繁榮。
50年代由於外銷出口導向盛行,三重逐漸成為成衣廠、染整廠的發展地點,60年代,三重所發展的針織成衣,迅速建立其在紡織產業的地位;因成衣廠及染整廠的發展成長,三重碧華街的零售布商逐漸聚集,慢慢形成日後碧華布街的雛型。
早期布的生意根本稱不上是個「行業」,當時其實是偶然發現部分的碎布有利用價值,出於惜物、節儉的念頭,開始將布做整理分類,目的只為掙點小錢以求溫飽而已。因此慢慢的附近家家戶戶都投入這個行業,每戶人家屋內都有堆積如山的碎布。而家中的 「碎布山」更成為許多碧華街居民的共同回憶,漸漸的碧華街第一家布業店舖也在民國55年左右出現。
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當時三重埔的田野種植著秀英、茉莉等香花
巷道的盡頭即是碧華寺,當時的住家兼工廠的情形相當普遍
碧華街的娃兒從小就在碎布堆中玩耍、成長
當年在布街嬉戲的小娃,如今已成長茁壯,成為再創布街新風華的推手
當年「客廳即工廠」的政策,讓許多「黑手創業、白手興家」的三重人為台灣經濟奇蹟奉獻心力。
台灣光復後,三重地區因地理交通優勢吸引許多大量移民移居至此,碧華街一帶早在民國46年就有麗泉染整廠,當時麗泉員工二、三百人,工廠規模龐大,高聳的煙囪當時附近重要的地標。新移民的進駐,將布的產業帶到碧華街,因而創造出一段碧華布街的傳奇故事。50年代由於外銷出口導向盛行,三重逐漸成為成衣廠、染整廠的發展地點,60年代,三重所發展的針織成衣,迅速建立其在紡織產業的地位;因成衣廠及染整廠的發展成長,三重碧華街的零售布商逐漸聚集,慢慢形成日後碧華布街的雛型。
早期布的生意根本稱不上是個「行業」,當時其實是偶然發現部分的碎布有利用價值,出於惜物、節儉的念頭,開始將布做整理分類,目的只為掙點小錢以求溫飽而已。因此慢慢的附近家家戶戶都投入這個行業,每戶人家屋內都有堆積如山的碎布。而家中的 「碎布山」更成為許多碧華街居民的共同回憶,漸漸的碧華街第一家布業店舖也在民國55年左右出現。
碧華布街輝煌一時,名氣響透天
民國70年代是碧華街的全盛時期,因為許多中小型成衣廠來到碧華街尋找物美價廉的布疋,布莊的老闆則積極收購布疋回來剪裁加工,70代開始布的經營型態已慢慢由零碎的 「布頭、布尾」轉型成為整批過季的庫存布。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沉潛中的布街結合新世代的創新與動力,期許再創碧華布街新風華。
民國80年代後,受到時代變遷及全球經濟市場轉移影響下,台灣紡織業逐漸式微,連帶影響了布街的生意;雖然過去繁華忙碌的景象已不復見,但在年輕一代的努力下,原本逐漸沒落的產業逐漸露出曙光,期望不遠的將來,憑藉著碧華「布牛」打拚的精神與新世代的創意與活力,期許再現布街新風華。「當時布街在假日人潮洶湧、車水馬龍的景象不比現在年貨大街遜色,當時的客戶群來自全台,南部的客人還是連夜搭火車到碧華街來買布,連許多來自香港、印尼、南非、西非等國的成衣商人也會來這裡買布」,可見當時碧華街的名聲可是響亮至國外。
訂閱:
意見 (Atom)



